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知津读书会

学院研究生举行第三十七期知津读书会

2018年05月08日 08:17  点击:[]

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周明珠 

回顾:原著第一章,恩格斯主要说明黑格尔的哲学,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指出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但又向其妥协的哲学反映,以及,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二章,恩格斯主要考察费尔巴哈的哲学,恩格斯通过设立新的理论批判框架和标准,分析了费尔巴哈主义的“基本内核”,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第三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批判。 

主讲:第四章加上结束语,共28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 

第四章的一开头,恩格斯对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进行了评价并从中引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是怎样来叙述马克思主义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 

第一自然段,对于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等人,恩格斯认为,他们所谈到的全部问题,都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他们每个人都声称自己超出了黑格尔哲学,但他们都没有超越黑格哲学体系。而且,他们对德国哲学的批判都局限于宗教观念的批判,而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但恩格斯又指出,费尔巴哈仍然有很多的缺点,他的哲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没有完全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书中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第二自然段中,恩格斯直接引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肯定这是唯一结出果实的派别。 

马克思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扬弃体现在书中的“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这句话(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与黑格尔哲学分离的时候,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从唯心主义“返回”到唯物主义。他们批判了“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决意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事物,从事物的本身联系而不是幻想的联系来说明事物,这就是把客观世界看成第一性的,把意识看成第二性的,同一切唯心主义根本对立起来。但是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辩证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也没有再去建立一个宏大体系,而是强调在实践运动中不断追求真理;他们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一次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领域中去,既唯物地解释自然现象,又唯物地解释社会现象。所以就创立了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 

在第四自然段,恩格斯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概念是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表现,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第4自然段)。黑格尔把概念看成是从来就有的第一性的东西,而不知概念本身是现实的思维着的人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所以这样就完全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陷入了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不同,不是否定了黑格尔的一切,而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这里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将黑格尔倒立着的唯心辩证法调转了过来,“这样概念的辩证法......自觉的反映”(P279,第4自然段)。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再是从思维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现实出发,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了。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通过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唯物辩证法彻底摆脱了黑格尔那些唯心主义的束缚(Para5结合原著)。 

最后,恩格斯说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在实际研究中的作用(Para5结合原著)。 

综上所述,黑格尔虽然发明了辩证法,但却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且由于受到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限制,他自己未成彻底地贯彻辩证法。这一项工作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 

(三)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科学思想的汲取 

这一部分,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自然科学发展和人们思想方法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形而上学方法存在的必然性”(Para6),最后,恩格斯重点分析了三大自然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三大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和认识大踏步的前进了”(P280--7)。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发展变化,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二、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从第九自然段开始,恩格斯的阐述涵盖了很多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1.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任务: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Para9结合原著)。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臆造的联系,还原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探寻隐藏在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真正规律——社会历史规律(Para10结合原著)。 

2.在第十一自然段中,恩格斯指出,从历史现实来看,人们总是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来创造历史的。恩格斯向我们展示出一个新的问题:“在这些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原著下文开始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要充分考虑引起社会上大多数人或主流群体动机背后的推动力量,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活动最能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重点考察引起现实社会中典型的、持久的、重大的历史变迁的推动力量,这是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社会的变迁绝不是简单的一个事件所能改变的,只有那些重大的典型的、持久的主流的运动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依原文来看,这个推动力量就是,阶级斗争。可见,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成为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发动机”。 

要全面考察引起主流群体及其领袖自觉动机的各种形式的推动力量。人们的思想动机在不同条件下会采取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在处于自发阶段时,采取砸毁机器的简单方式,在上升到自为阶段时,就有组织地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开展斗争。——“社会历史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第十五自然段,恩格斯接着上面的话题,从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原因入手,系统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的产生和斗争,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4.从十六自然段开始,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通过举例等方式,详细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方式对国家、政治和法律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决定国家和政治制度; 

经济基础对法律具有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对哲学和宗教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改革。 

上述思想构成了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记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在叙述完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以后,恩格斯在第26自然段及结束语中,进行了总结性论述。在这里,恩格斯一方面总结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指出了德国工人运动的伟大意义。 

(一)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 

恩格斯指出,在完成了将唯物主义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以后,马克思主义就拥有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两大理论成果,形成了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相统一的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来,无论在任何领域,旧哲学在那种主观臆断、抽象思辨的方法就再也没有生存空间,一切旧哲学就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了。 

(二)德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态度 

在结束语部分,恩格斯首先论述了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待理论的不同态度(结合原著)。 

(二)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最后一段指出,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在工人阶级存在着......另外,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的理论品质与无产阶级的理论追求完全一致,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结合原著)。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第四部分阐述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伟 

在第四章的开头,恩格斯总结前三章说,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其中“唯有费尔巴哈是个杰出的哲学家”,而“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这是批评费尔巴哈虽然在自然观和一般世界观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一进入社会历史观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这就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理论。而第四章的内容,就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一个概述”。我对文章主要从文本角度分四个部分阐述:一、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到唯物辩证法;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四、工人阶级的重要性。 

一、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到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的概述是从马克思和他怎样同黑格尔哲学脱离讲起的。马克思主义与从前的唯物主义的不同就在于,“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伟大成果。 

1.恩格斯论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被“被倒转过来”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分不开(1-4) 

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黑格尔看来,“绝对概念”从来就存在着,并且在辩证发展。“绝对观念”作为纯粹概念自我发展,它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于是进入“自然哲学”阶段,在自然阶段的最后出现了人,于是进入“精神哲学”阶段,绝对观念在人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它的发展体现到历史中,现实世界成为了“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绝对概念的本原性存在,是整个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自然界和历史中的辩证发展被看作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改造,就是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指出:“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颠倒是应该消除的。”这样一来,“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实际上是以歪曲的形式反映了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马克思曾经严肃地指出这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我是唯物主义者,而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自然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5-8)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表现为对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克服,并同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恩格斯论述了这一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 

形而上学是同辩证法相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用静止的而不是发展的、孤立的而不是联系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事物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去研究”。17、18世纪,这种思维方法无论在自然科学或哲学中都占据了支配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决定的,所以说“这种方法在当时是有重大的历史根据的”。 

进入19世纪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三大发现使人类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前进。当自然科学发展到可以系统地研究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的时候,“在哲学领域内也就响起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当人们能够依靠自然科学所提供的事实描绘出自然界联系的总的图画的时候,从前那种靠想象来填补知识空白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就被排除了。所以,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被唯物辩证法所取代,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历史进程是受乃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9-11)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相比,有一个根本不同的特点。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每个人无论是经过深思熟虑或凭激情行动,都是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没有任何事情的发生是没有自觉的意图、预期的目的的。那么,支配历史进程的,究竟是人们的主观动机呢,还是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虽然人的很多社会行为似乎都是由偶然性支配着。但是,没有离开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在社会历史中也和在自然界中一样,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自己预期的目的来创造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也就是说,个人的动机对历史的结果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并不是真正动力。 

2.探索历史规律的途径(12-13) 

文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肤浅之处就在于,它从来没有提出过“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又是什么样的动力?”这样的问题,仅仅看到人们的思想动机就停了下来,把思想动机当成了历史的决定因素。这样,它也就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为“在历史的研究中不能得到很多有教益的东西”。恩格斯由此得出结论说:“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一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唯心主义,并不是因为它承认精神动力的作用,而是因为没有追溯到隐藏在精神动力背后的物质原因。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实的最终原因,在这些动机背后还有别的动力即绝对观念。恩格斯指出,要探究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隐藏在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真正的最后的动力,那么,“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一论述指出了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正确的途径。第一,只有探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历史的真正动力。第二,不拘泥于历史的细节,探究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背后的原因,透过偶然的表现找到支配历史进程的规律,并重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3.阶级斗争是现代历史的动力(14-15)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恩格斯以英国和法国为例,阐明了阶级斗争“是现代历史的动力”。阶级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产生的,阶级斗争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是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私有财产的形成,使原始公社解体、奴隶制产生,进入阶级社会。一直到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越来越无产阶级化和贫困化,一方面是生产过剩,产品没有销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生产者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却只占有能满足自己生存资料需要的价值,这就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必然要求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4.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16-17) 

恩格斯指出:“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阐明了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当作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把政治变动当作决定全部历史的最重要的变动,而马克思则证明,“在全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仅仅是社会阶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就看不到阶级划分是政治派别划分的最根本的基础,看不清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的实质。另一方面,由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只有通过夺取政权才能实现,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 

当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阶级社会的历史和各种现象,就必须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政治事变中的阶级关系和各阶级的经济利益,看到围绕着经济利益进行的阶级斗争必然具有政治的形式。这样才能在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支配历史进程的内在的客观规律。 

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

经济关系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是从属的(18-26) 

1.传统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国家看作是决定因素,而把市民社会即社会经济关系看作是被国家决定的因素。但是忽视了国家意志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内容是从哪里来的等。其实是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正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的。虽然国家在表现形式上占据统治,但看到统治背后的实质及内容才是关键。当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斩决统治地位且愈加独立的时候,被统治阶级则必然要起来反抗,反抗原因的根本出发点则是经济地位的矛盾引起的。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决定了这个社会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精神资料的生产,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性对独立性的发展,无论是斗争意识或者会顺从社会发展的意识,都来源于意识形态所有者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判断而发展的。 

2.哲学和宗教这种更高级别的意识形态反映,只是因为它们同社会物质条件的联系更加复杂而容易被人忽略其同经济基础的联系。原始宗教因为对某些无法解释的自然之力产生的现象而产生了对自然界的依赖感、恐惧感和神秘感,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的观念。最根本的根源就在于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实践发展水平低下而决定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到世界宗教史的演变(文中以基督教为例),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为了自身统治而定位的“国教”思想到近代基督教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虽然这个过程之中宗教有变化有发展,但是都是建立在维护特定阶级统治的本质目的之上,而这种统治正是由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的。虽然宗教离物质生活很远,但都是由人们的物质条件的变化引起的。 

四、工人阶级的重要性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发展,已经证明大工业模式下的工人阶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革命意识与斗争基础,传统的思维或者只是在思维领域内的哲学不得不且已经开始走向证券交易所,走向现实生活领域并被实践发展所制约和检验,德国的古典思维模式已经无法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但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优秀的学术精神,即一种伟大的理论兴趣,一种对科学理论的纯粹的不断追求精神,不管它在实践中能否得到检验和发展,被德国工人阶级所继承了。 

最后一段从文本角度不会解释。 

上一页 [1] [2]

上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三十八期知津读书会 下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三十六期知津读书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