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知津读书会

学院研究生举行第三十六期知津读书会

2018年04月25日 14:53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田洪宇 点击:[]

附: 

谈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三章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 陈碧娴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三章中,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揭示了它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及抽象人性论的本质,阐述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根源,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指出了《神圣家族》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指出“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宗教哲学思想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哲学思想源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对宗教的哲学思想。在青年黑格尔派发动的宗教批判运动中,包括鲍威尔和施特劳斯在内,他们俩人在宗教批判理论上有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他们发现,就宗教而言,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但因为他们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追随者,所以他们俩所谓的人只是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体现。这种创造宗教的人,终究不是作为自然存在中的真正的现实的人。因此,尽管他们口头上承认是人创造了宗教,但实质上仍不过是绝对精神本身展现为宗教,而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不过是上帝本身。所以,施特劳斯、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发动的宗教批判运动,在绕了一个大圈以后,又回到了上帝创造宗教的神学呓语。 

费尔巴哈在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发现的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哲学变革,对宗教中的人做了真实的唯物主义的理解。费尔巴哈在宗教批判运动中发现,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神学有着内在的联系,要从根本上否定宗教,必须同时否定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天上的想象的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哲学则是地上的理性的宗教。所以在对人的看法上,费尔巴哈则与黑格尔和一切唯心主义完全对立,他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的思维精神活动作为身体和大脑的机能,也是自然的产物,不可能独立于物质的身体独立于自然界而存在,更不可能转变为自然界的创造主。人不仅不能脱离自然界,也不能脱离其他的人。费尔巴哈在哲学上断然否定超自然、超人的一切精神性实体的存在,而把自然界和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他把自己的新哲学叫做人本主义,这种性质的人本主义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 

施特劳斯和鲍威尔通过宗教批判,已经得出了宗教哲学上的一个伟大真理,就是是人创造的神和宗教,而不是神和宗教创造了人。而问题在于不管是施特劳斯,还是鲍威尔他们所说的人本质上并非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真正的人,而是黑格尔哲学所谓的绝对精神的体现者。既然宗教和神是现实的自然的人所创造的,那么人又为何创造宗教的神呢?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哲学的人性出发,对此作了分析。他认为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即使在梦中人们也不是身处有虚无和天空之中,而是应就在地上,就是在现实世界之中,宗教的本质内容是神或上帝,而神或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有宗教信仰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我们只有在人性中才能找到宗教的本源和根据。总之,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而且只能是人对自己本质的意识,宗教的神或上帝本质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无限性的自我意识的投射和异化。 

人的自我意识的本质内容无非有三个方面:理性,意志和心。真正的存在者是思维者的爱的存在者,因此由自我意识演化出来的神或上帝,即全部属性和规定,也无非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你相信爱是上帝的属性,那是因为你自己也在爱,你相信上帝是智慧的仁慈的存在者,那是因为就你自己来说,再也不知道有什么比仁慈和智慧更好的,你相信上帝是存在者,相信它是主体或本质,那是因为你自己生存着,你自己是本质,你把爱,善良和智慧看作是人的最高的善美。总之,神的性质就是人的性质,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只不过人把自己的性质和本质异化为神的性质和本质,是突破了个体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把它理想化为一个不同于有限个体的独自的本质,并对之崇拜。也就是说,宗教的神或上帝,无非是人把自己的本质理想化为理想化后的自我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一级的对象,而对之表示信仰和予以崇拜。 

所以宗教是一种人与自己本质的分裂,是人的自我异化,通过这一系列宗教哲学的分析,费尔巴哈得出与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一样的结论。宗教和神本质上是人的自我异化,不是宗教和神创造的人,是人按照自己的人性及理想需要愿望创造的。所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所理解的那个创造宗教和神的人,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感性的,自然的人。 

不可否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抽象的,是值得批判的。但是,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哲学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他的宗教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珍贵遗产,它给当时的宗教神学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标志着唯物主义在德国的全新兴起,对封建的斗争、对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宗教神学是德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而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间接地起到了抨击封建制度的作用。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激进阶层反封建的要求,是有明显进步意义的。 

二、详述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费尔巴哈曾经严厉地批判了基督教,正确地指出,上帝不过是人的特性的虚幻反映。但是,他并不主张废除宗教,而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企图建立一种所谓没有神的新宗教,即批判有神的,以上帝为崇拜对象的旧宗教,建立无神的,以爱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费尔巴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性爱是宗教的最高形式。他把宗教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人类各个历史时期借以区别的标志是宗教的变迁,人类历史不过是宗教的变迁史。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这种错误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因为唯物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是无神论,是和宗教根本对立的。 

首先,恩格斯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的实质。费尔巴哈对宗教哲学的基本观点是:1.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认为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他把宗教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针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恩格斯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由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是同人类共存亡的社会现象;宗教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最终消失。恩格斯通过举一些历史事实(市民文学以来,性爱几乎成为一切诗歌的主题,而宗教的社会地位却明显下降;基督教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摧毁,后来拿破仑去恢复遇到抵抗和困难。)来说明宗教与人的感情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在于:他没有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不是从人们的经济的政治的,阶级的社会关系中,寻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根源,而是把人的感情抽象为宗教,这就抹杀了人的感情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也掩盖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宗教是剥削阶级麻醉劳动人民的鸦片的反动本质。这和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根本对立的。 

费尔巴哈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语源学上找根据,借口说宗教的本意就是联系的意思,牵强地把两性之间的关系说成是宗教。恩格斯尖锐地指出:“这种语源学上的把戏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一着。” 费尔巴哈企图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做古代炼金术,这是十分荒谬的。 

接着,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宗教变迁史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完全错误的,不是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宗教的存亡。 

在历史上,只是少数伟大的转折点才有宗教变迁相伴随。而这种宗教变迁,也只限于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至于原始的自发产生的部落宗教和民族宗教,它们只能存在于本部落和民族的狭隘范围内,而一旦部落和民族衰落,它们也就随着消失,根本谈不上什么变迁。因此,不能把人类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而三大宗教因为它们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决定的。即使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革命运动带有宗教色彩的,也只是表现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最初阶段。因为当时宗教和神学在西欧国家还占有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不得不利用宗教的形式,使革命运动披上宗教的外衣。到了十八世纪,当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并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他们在法国大革命中就抛弃了宗教的装饰,直接用资产阶级的法律观念和政治口号来动员、组织革命力量,“他们没有想到要用某种新的宗教来代替旧的宗教。”这说明,不是宗教的变迁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 

最后,恩格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的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所以就没有理由在把这种超阶级的感情说成是宗教。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加以神圣化,那就抹杀了阶级对立的事实。同时,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伟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根源

费尔巴哈之所以在宗教观和道德观上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不能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他从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的人出发,而不是把人当作在社会中的行动的人去研究,看不到人的社会本质,而把抽象的超阶级之爱当作人的本质,这样就无法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最终不得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宣扬唯物主义,在哲学的发展中曾作出了贡献。但是,他的唯物主义并不彻底,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分析主要从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费尔巴哈反对研究抽象的世界,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否认人的社会实践对改造人和自然界的决定作用,他不是把人当做在历史中实践的人去研究,不是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的立场,用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其次,从阶级根源上看,从费尔巴哈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当时德国反动当局对他的迫害,使他长期退入孤寂的生活,脱离革命实践,因此他无法理解1848年革命的意义,脱离现实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世界观未能随着实践发展而前进,并进一步得以改造。因而,他也就不可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总之,从根本上来说,费尔巴哈在理论上忽视实践,在行动上脱离实践,所以他就“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厌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的世界的道路。”因而陷入唯心主义。 

然而,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他所没有走的一步是: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要被对现实的、阶级的研究来代替;历史唯心论要被历史唯物论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四、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构建其宗教观的哲学依据。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也就是说费尔巴哈是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来规定人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宗教产生的心理根源是人的依赖感和对幸福的追求,宗教是人的想象力,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既有继承,又有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认同费尔巴哈关于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的观点,但他们对宗教的本质又做出了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他们指出费尔巴哈只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揭示了人对宗教产生依赖感,而没有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国家和社会的异化。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费尔巴哈也存在很大分歧,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抽象的自然存在的人,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其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是相当深刻的,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起了启蒙作用。但是,费尔巴哈的宗教神学,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他主张构建“爱的宗教”来实现人性的复归。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这一批判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也就是说超出费尔巴哈和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他们于1845年合著的《神圣家族》开始的,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施特劳斯等人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哲学的基本局限性就在于:尽管他们对创造宗教和神的人作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但它仅仅只是把人理解为自然存在物的自然人,而没有认识到人除了是依赖于自然界的自然人之外,还是依赖于国家、社会的社会中的人,这样的人仍然是抽象的栖息于世界以外的东西。马克思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因此德国宗教批判运动,在费尔巴哈用一般唯物主义哲学得出是人创造的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之后还远远不够,既然仍是国家和社会,那么所谓人创造的宗教,就应该进一步理解为,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和社会创造的宗教。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那是因为产生了他的国家和社会本身就是颠倒的世界,因此施特劳斯,鲍威尔和费尔巴哈所进行的宗教批判,尽管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但绝不是批判的终点。 

 

 

浅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三部分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董婷婷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费尔巴哈仍然停留在唯心史观。 

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的观点。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这是与人类共存亡的社会现象。而宗教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以及阶级的彻底消灭而最终消灭。所以,把这二者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恩格斯运用历史事实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说成是宗教变迁史的错误观点,说明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不是宗教的变迁决定历史的发展,而是历史的发展决定宗教的变迁。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把纯粹的人类感情关系尊崇为宗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反动的,只能是模糊的“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 

恩格斯紧接着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一些基本观点。第一,一切道德原则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那种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道德原则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尤其是在现实世界面前,是和康德的绝对命令一样软弱无力的。第二,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阶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道德具有阶级性。泛爱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只能导致有害的结果。 

费尔巴哈没有把自己的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内,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说明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在社会历史领域内陷入唯心主义,而这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每一个唯心主义者的诞生都能给出唯物主义的解释。 

接下来,我就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观点即唯心主义道德观和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做出重点论述。 

一、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道德观 

首先,恩格斯揭露了费尔巴哈道德观以人性论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本质。费尔巴哈在反对宗教神学时,处处“都宣传感性,宣传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研究现实,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哈,一谈到某种比人们之间的纯粹性关系更进一步的关系,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在比人们的两性关系更为重要,更为复杂的经济、政治等各种关系中,费尔巴哈只看得到一个方面,即道德。同黑格尔的伦理学比较起来,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在黑格尔那里,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绝对观念”,就其形式看来,无疑是唯心的;但它的内容却是现实的,是研究人类社会中关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等一类实际问题的。然而费尔巴哈正相反,他把人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出发点。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就形式而言,当然是现实的;但他的伦理学的内容却是抽象的。因为,费尔巴哈所说的人,脱离了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样抽象的人。”同时,在善与恶的问题上,黑格尔曾论述了善与恶的辩证关系,并且突出地强调了恶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本性生来就是“善”的,至于道德上的“恶”也即批判或否定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甚至从未想到过。当然,费尔巴哈也提出过一些正确的命题,如说皇宫中的人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不同,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等等,但是这些命题在他的理论学里根本没有被利用,结果成了纯粹的空话。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把这种抽象的人、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抽象的“善”,一句话,把抽象的人性作为自己道德观的出发点,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接着,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本准则。费尔巴哈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但追求幸福的欲望往往受到人们行为的自然后果和社会后果的双重限制,要得到幸福,就必须正确地估计这两种后果。因此,对自己以合理的节制,对其他人以爱,就成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本准则。然而这不过是一些贫瘠而且空泛的说教。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任何一个人要使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得到满足,就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来往,需要种种物质条件。例如,在各种剥削制度下,广大劳动群众从来没有满足欲望所需的这些物质条件,实际上,他们追求幸福的欲望就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把追求幸福的欲望当作道德的基础,对于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文不值的。同时,在阶级社会里,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并实现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在奴隶和奴隶主、农奴和领主之间,连口头上的平等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事实上的平等权利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平等权利在法律上被承认了,但社会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控制在资产阶级手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连勉强维持生活都很困难,他们哪里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平等权利呢?“所以资本主义对多数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所给予的尊重,即使一般说来多些,也未必比奴隶制或农奴制所给予的多。” 

其次,恩格斯还深刻地揭露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反动性。指出,按照费尔巴哈道德准则的要求,资本主义的证券交易所就成了最高的道德殿堂。如果说某个资本家带着追求幸福的欲望来到证券交易所,由于他善于正确地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且也不因此而妨碍别人具有追求幸福的同样欲望,那么,这个资本家投机获胜,就是执行了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如若他输了,那就证明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可见,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他的道德观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费尔巴哈宣扬适用于一切人的“爱”,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这样一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留下的只是一个老调子:彼此相爱吧!不分性别、不分等级地相互拥抱吧,——大家一团和气地痛饮吧!”他关于道德问题的所有说教,和他的以“爱”为核心的新宗教一样,实际上起着调和阶级矛盾,掩饰资本主义剥削,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反动作用。 

最后,恩格斯在深刻揭露费尔巴哈道德观错误的同时,又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既然如此,那么道德观念总是具有历史性的,它总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做出相应变化的。费尔巴哈那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和一切情况的道德,事实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同时,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有阶级性的,“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根本无所谓超阶级的、纯粹的道德,也没有什么超阶级的、纯粹的爱,有的只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费尔巴哈宣扬的那种把一切人都联合起来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为泛爱,这不过是资产阶级用来欺骗人民群众的谎言而已。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者鼓吹阶级合作,妄图把无产阶级政党变成所谓的“富有真正仁爱精神”的党的反动观点的批判。 

二、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 

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宣扬唯物主义,在哲学的发展中曾做出了贡献。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却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未能摆脱唯心史观的主要原因在于:(1)他立脚于资产阶级人性论,不了解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把自己的哲学叫做:“人本主义”。但是,在他那里,人纯粹是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是超阶级的、超时代的纯粹抽象的人。他不是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不是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人的社会本质。(2)从费尔巴哈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当时德国反动当局对他的迫害,使他长期陷入孤寂的生活,不了解1848年革命,脱离现实的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世界观未能得到改造。因而,他也就不可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一来,费尔巴哈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唯物主义并把它贯彻到历史领域中,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上一页 [1] [2]

上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三十七期知津读书会 下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三十五期知津读书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