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知津读书会

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六期知津读书会

2018年11月23日 09:05 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董玉华 点击:[]

附: 

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历史使命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吴铭珠 

一、无产阶级的内容及发展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不是一向就有的,劳动者和穷人一向就存在,而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的发展才发展起来的。失去生产资料,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无产阶级的根本特征,它是同资产阶级剥削这一本质同时发展起来的。生活贫穷,没有财产不是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只是特定历史阶段显示出来的经验现实。没有生产资料、从事雇佣劳动、处于相对贫困地位、代表历史走向才是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是出卖劳动力的现代工人,现代工业已经把过去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同以往在规模小,人数少的作坊里的劳动相比,现代工人队伍大,更具有组织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工业生产的工人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由于斗争的发展和尖锐化,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 

首先,由于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下被解放了出来,成批的被抛向劳动市场,成为无产阶级队伍的主要来源。 

其次,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如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他们力量小、资本少,经不起大资本家的竞争,二是因为他们中有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式弄的不值钱了。手艺这原是手艺人维持生存的可靠手段,在机械化日益发展的时代,已经没有意义,从而使这些人失去了手艺,也就没有了工作,成了无产者。 

再次,工业的不断进步,竞争的激烈化,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因为竞争不仅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进行,也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而竞争中的胜利者总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失败者,后者的归属就只能是无产阶级队伍。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社会人群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使自己的队伍不断扩大。 

作为一个阶级,无产阶级的素质是不断提高的。 

一方面是文化知识的提高。为了适应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要使自己在劳动力市场获得买主,就必须使自己接受一定的教育。资产阶级为了得到更高的剩余价值,也必须这样做,即给无产阶级以某种程度的教育。 

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阶级,他从社会实践和实际斗争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使自己越来越成熟。不仅如此,它还从敌对阶级那里吸取营养,从而使自己作为一个阶级的素质得到提高。 

无产阶级是一个在斗争实践中不断进步的阶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及与自己利益不同的其他资产者集团时,总是要向无产阶级求援,因而就无产阶级引进政治运动中,这不仅使无产阶级得到了锻炼,而且资产阶级会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一部分知识传授给无产阶级。工业的不断进步,促使社会统治阶级不断分化,总是会把统治阶级中的整个阶层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来,他们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知识。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时期,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化,使得一部分人归于无产阶级,这就使得在无产阶级队伍中出现了已经提高到在理论上认识全部历史运动进程的一部分出身于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无产阶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和知识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二、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它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着社会的未来。这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被剥削的劳动阶级是完全不同的。无论是奴隶阶级还是农奴阶级,他们虽然也是受压迫的阶级,也斗争也反抗,但是由于他们不是新的生产关系从而也就不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他们不能为自己开辟出一个新的时代。所以,他们的斗争不会有真正的结果,只能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而不能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开创一个代表自己的时代。 

无产阶级则不然,他们和现代大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掌握者、使用者,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未来,具有远大前途。因此,无产阶级不仅同剥削阶级相比是最革命的,就是同以往的被剥削阶级相比,它也是最革命、最先进的。 

无产阶级具有最彻底的革命精神。它所进行的革命不同于以往任何阶级的革命。过去的一切阶级的斗争总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无产阶级则必须消灭全部至今存在的占有方式,即包括资产阶级私有制在内的一切形式的私有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部社会的生产力,并使被束缚的生产力真正的解放出来。以往发生过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或者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自主的运动。因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一起占了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那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初总是民族的斗争。这是因为每一个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起来推翻本国的资产阶级。而就实质来说,这种斗争是整个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因为无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世界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它将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共产主义时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将彻底消灭人对人的压迫和剥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这种斗争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再后来是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这是斗争的自发阶段。工人群众在斗争的实践中思想觉悟、阶级意识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组织起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个阶段,“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 

由于大工业日益发展,交通也发展起来,这就促进了各地工人彼此的联系,逐渐把地方性斗争汇合成全国性斗争,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阶级意识,斗争也就从自发阶段转向自觉阶段,即不再仅仅是经济斗争,而是经济,政治,思想结合的全面斗争。 

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所谓政治斗争就是说它不再以单个资产者为目标,而是把斗争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政权和资产阶级作代表的社会制度,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统治,并运用这个统治实现对社会的改造,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仅为阶级,而且也组成为政党。尽管这种政党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成熟,更有力。在工人自己组织的领导下,工人的斗争就更有力量,也就更能够取得成果。 

无产阶级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解决资产阶级历史使命完成后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无阶级差别的社会,它因此是一个还在生成中的、使阶级走向消亡的过渡性阶级。无产阶级的"无产"意味着未来理想社会没有私有财产,甚至没有财产之说,扬弃私有财产、消灭私有制,不是剥夺哪个人的财产,而是消灭这种制度,改变这种关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的人。"无"因此也预示着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它是超越"有"之后的"无",它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有无不有。只有既遵循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又发挥阶级主体的政治行动,无产阶级能够才能够完成历史使命。 

四、当代无产阶级结构的变化

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而深刻的改变,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结构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无产阶级身上。第一,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衰落,特别是传统工业,如造船、钢铁、机器制造、煤炭等工业急剧萎缩,第三产业崛起,使得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下降,而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却大幅增多,这就使原来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无产阶级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无产阶级人数急剧减少,而由于文化、教育、娱乐、餐饮等行业迅速发展,使得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幅增加。第二,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整个社会劳动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这就逼迫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必须提高科学水平和技术熟练度,社会劳动不再是以工人的体力劳动为主,而逐渐以脑力劳动为主。第三,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由于他们从事的职业、工作的部门不一样,薪水报酬不同,因而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也就不同。许多人远非当年的产业工人可比。第四,随着现今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无产阶级的国际联系增加了;可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社会风险也增长了,新技术能力的提高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大批工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工人劳动者岗位变动频繁,增加了无产阶级内部的流动性。这些变化是巨大的也是深刻的。 

 

 

《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启示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刘力嘉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腾飞的过程中,全球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对全球化的内涵进行了表述。尽管其中没有直接提出“全球化”这一明确概念,但是《宣言》对早已开始并在20世纪后半叶迅速壮大的全球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具体的阐述与论证。本文从《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启示,这三个方面结合我们目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时代背景;当代启示

一、《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上是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在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在总体上并没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把世界各国家、民族彼此分隔开来,就像在蓝皮书第十六页中所表达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是以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存在着,人们在自己所属的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生活,按照自己千百年来传承的方式缓慢地发展着,一直和外界保持着隔绝的状态。在经过封建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的内部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们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在蓝皮书第十三页中写到“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各大洲的之间的联系加强,特别是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的联系,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地之间的商品、原料、文化发生交流,交融,商人们一方面在大肆的掠夺原料,一方面又在各处倾销其产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世界市场得以逐步形成。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道的开辟,不仅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还促进了陆航交通的进步。为了促进欧洲繁荣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地在世界各地建立为其服务的殖民地,并开始掠夺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冲击着欧洲的封建制度。地理大发现使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的整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在18世纪中期从英国发起的产业革命,第一次把大型机器应用到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去,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生产方式,一切生产工具有了质的飞跃,交通运输等产业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蓝皮书》第十三页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化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打破了过去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真正的确立。大机器的应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资产阶级把大机器应用于铁路、航运等交通运输产业,使陆海交通得到了大发展,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生产与消费便可能在全球范围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及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工业革命开展的时代,他们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以及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展,生产的世界性的趋势开始显,这种全球化的景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共产党宣言》中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全球化”一词尽管没有在《共产党宣言》中被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提到,但文中已经多次用到“世界性”、“世界市场”“世界”等词语。展现出《共产党宣言》在资本主义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与各个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的特点,在我们目前所学到的关于《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这揭示出资产阶级当时的背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满足资产阶级基本的物质欲望的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了其强烈的生产需要,当本国的生产环境已经无法容纳资产阶级所追求的目的后,他们开始向其他国家进行扩张与蔓延,不断扩大自己的贸易空间、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同时寻求更为广阔的生产环境,因此对于世界市场的建立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当务之急,为了使自己的生产方式能够向世界各国进行渗透,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由此,我们看出经济全球化起因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加丰厚的利益,满足自身的经济欲望,不断对世界市场进行开辟,而世界市场的巨大发展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与成长。在当今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共产党宣言》中所描绘的经济全球化场景则更加清晰,跨国公司的兴起、中西方电影的相互交流、互联网所带来的全球性的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模式等成为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这一论述的真实写照,《共产党宣言》不仅阐明了当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也预测出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关于文化交流的全球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带来文化全球化。他们在《蓝皮书》的第十六页说道:“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世界市场的发展在促进贸易往来与商品流通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同时生产工具与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也使得这种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各地文化的交流合作则在这种全球性的商品贸易中得以兴起,人们通过商品交换与贸易将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带向世界,进一步助推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这种文化交流中民族的偏见逐渐减少,思想与文明的交流得以实现。虽然这一进程是由资本主义主导的,但人类还是在这种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促进了思想和文化发展,各种文化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那样,“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显而易见,在文化全球化中最强大的动力正是商品的交换和流动,商品的流动带动了文明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了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 中全球化思想的启示

在 《共产党宣言》 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经济、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全球化产生、发展及趋势。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国家主导下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有利于西方工业国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的全球化。《共产党宣言》对于中国利用世界市场,参与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利用世界市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往来,丰富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在实质上是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品、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事实,我们应该在《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指导下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与实质,利用其带来的机遇,正视其带来的挑战,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更好地提升和壮大自己。一方面,要保护好本国市场。全球化虽然充满机遇,但也危险重重,我们在走入全球化的同时也要做好不依赖他人的准备,通过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和促进本国市场的稳定繁荣,从而为中国的“走出去”提供强大基础和坚强后盾。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积极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从全球化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拓展开放领域、加大开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从而使中国企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增强文化自信,随着中国国门打开,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打着所谓的自由、平等、人权的“普世价值”理念,进行思想意识的渗透。西方国家通过影视作品的传入将其意识形态也带了过来,使得各种西方思潮在中国大地上交流交融,使我国原有的意识形态遭到冲击,主流价值观教育遭受影响。究其本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价值理论。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面对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的同时,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这要求我们要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反对一切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的文化,像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延续不断的文明,之所以延续不断,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的自信心,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上一页 [1] [2]

上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七期知津读书会 下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五期知津读书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