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知津读书会

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三期知津读书会

2018年10月16日 08:33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何振艳 点击:[]

附:  

自由思想发展与文化自信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张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未来社会的联合体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而人的自由思想的发展也是人的自由发展的一部分。本文主要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从工业社会下的人的自由思想发展受制于物、后工业社会下的人的自由思想发展受制于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文化自信三方面加以阐述,它们为人的自由思想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为人的自由思想提供了从逻辑层面,主客体角度,传统文化及自由思想以及文化自信代表人的发展要求方面去阐述文化自信与人的自由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工业社会下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思想的线索

马克思对于人的自由思想的探讨,最早来源于他对国民经济学家有关论述著作论述中所展现出来。在著作《手稿》中,马克思曾这样论述道“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这表明人的意识与他所生活的自然界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理论领域来说,自然界成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成为人的对象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无极界,人能把自身以及动物当作对象,人在精神上把自己划分为二。但人的意识与又自然界互为一体。“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马克思从实践领域出发去探讨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自然界的存在物都是人的类生活的一部分,人也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手稿》中马克思从价值维度出发,将人的意识理解为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在现实生活世界表现为“一种自由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自由自觉,自由自主的劳动”,首先是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并且也是人的自由思想的一种反应,人在现实生活中所从事的劳动就是自由自觉的表现方式和存在形式。“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也就是类生活,并不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生活。类生活是马克思对于人的生活本质的现实表述,生产生活是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独特的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一种方式,因而劳动也是现实社会下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映。从与国民经济社会现实的对比出发,劳动成为一种奴役自由人的一种武器,因此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行为的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人的人的异化”去批判现实社会下人的自我意志、自由意识的丧失。而人的自由意识的丧失其核心表现在人对劳动本质的异化,生产生活成为生活,而生活成为生产生活,就如同《手稿》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界定在于他的“自由意识”,仍然包含着从人性的复归或人的解放的理论公式,可以看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影子依然在他的思维中隐现,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由意识相挂钩。人的本质被当作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通过哲学思辨来描述历史。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本质与社会生活合二为一,自由思想与社会关系相结合,马克思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将人的自由本质去追溯它的现实基础,自由的本质与社会关系共处。而实践是发挥人的自由本质的效用武器,人在价值维度表现他的自由性,在现实社会上用实践的手段去展现自我意识的力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表明马克思对人的解放从价值视野向现实社会转变,从世俗社会中去思考异范围内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复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也意味他对世俗社会的宣战,也意味着哲学开始从理论走向现实。  

从抽象的思维领域向具体的社会存在和实践领域的转向,显示出马克思开始从青年黑格尔的泥潭中走的出来,也意味着实践哲学思想开始占据他的思想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科学地阐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以及人的活动的实践性。对实践的历史解答,也可以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去探析。“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去探究人的自由本质,其历史起点在于现实的个人。从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物质生活条件的这个前提出发,进一步分析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物质生活的基础还是源自于生产生活的本身。《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社会中去分析人的自由本质的核心内涵,人的自由本质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社会关系的某种综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依旧是制约人的自由意识的关键因素,人无法摆脱对于物的依赖,而人的自由也是随着物质活动、物质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文中所论述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从人的自由意识的哲学思考到与现实的个人类生活相结合,从现实的存在的社会的生产出发思考人的自由全面解放问题,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关于物质财富、回到了私有财产的问题上来。这也可以解释出马克思在后期注重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其终极目的是从社会最根本的经济条件下为人的自由解放寻找答案,只有解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才能从现实的世界的物质力量出发,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人的自由解放问题。  

二、后工业社会下的人的自由思想的线索

人的自由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经常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关注的视角主要是物质生产与人的自由思想,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人的类本质关系的异化是私有财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物质生活基础层面建构人的自由思想的实现,批判私有制社会下的异化劳动,通过消除私有制,从而使人的自由得以获得解放。马克思的逻辑出发点在于现实社会下的物质生产以及财产的分配角度中去尝试解决人的自由思想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产品锻造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后工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人不需要时刻关注着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反而时刻烦恼着如何在丰富的产品世界中选择属于适合自己的物品。这表明后工业社会已构建起丰富的产品世界,商品已成为人们普遍拥有的东西,人开始进入从对物质的初级生理依赖到生活产品的高级依赖层次,服务型、知识性、享受型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同样地,后工业社会中的商品概念开始从单一的物质产品逐步转换成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的总和,即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的总和。“如果说大众传播媒介能把艺术、政治、宗教、哲学同商业和谐地、天衣无缝地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将使这些文化领域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商品形式。”文化产品在后工业社会中成为一个新的商品种类。,而文化产品的输出或者占有是极权主义的主要精神统治手段,他们对于人的自由思想的压抑从早期的物质层面转换到现今的精神层面,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传送符合极权主义者的意识形态,从思想维度上禁锢人的自由思想。这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控制方式,从精神产品的世界中构建属于并认同于极权主义者的话语体系,日常生活的文化产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极权主义的烙印。文化产品部分脱离原始的用以满足人的思想自由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本质,从原本属于个人自我意识的表达转换成为整齐划一的文化商品,这种文化商品包含着自由买卖的性质,文化产品成为极权主义在意识层面上的新型武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不合理性。  

人的自由思想受制于某种权威下的社会统治及文化产品的商业化,人的自由思想寄托在权威的控制之下。个体的自由意识表现为被一种“某种权威”所控制,其实这种新的权威表现形式比外在权威更加的隐秘而又更具有强制力。“匿名权威取代了公开权威实行统治。它扮成常识、科学、心理、健康、道德和舆论。”匿名权威的统治手段是借用常识和所谓的科学手段,让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丧失,对于事情的真伪都开始借助于日常生活的常识和道德舆论所评价。正是其这一点,后工业社会下的文化才成为一种产品,或者可以说是某些权威统治的倾销商品,其功能就如同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于劳动产品的异化所描述的那样,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和不依赖于劳动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文化产品可能成为人的异己的力量,逐步的去控制人的自由思想意识。文化产品开始成为一种工具,并且具有工具的“测量属性”,社会个体的认知与判断能力受当今的生活常识和社会道德舆论所牵引,个体对于日常生活行为正确与否,首先通过文化工具的标尺测量来判断出它否具有合理性。个体对行为的选择权利看似出自于本能自由意志选择与判断的反射,其实质是受文化工具的操纵性或长期引导公式下的一种“条件反射”而这种反射的正是源自于后工业社会下的文化产品,它是有一种现实的张力,影响甚至操纵着人的自由意识,所以,理性的人的自我意识与普遍性的社会意识保持着一种无奈但必要的张力。  

所以,后工业社会下的的极权主义是存在的,但却表现为隐蔽的力量,影响甚至占据着人的精神领域,主要通过文化产品输出为对人的自由思想的限制。  

三、文化自信引领人的自由思想的发展

工业社会下人的自由意识丧失,其主要在于物质产品的缺乏,社会的个体无法摆脱对物的依赖,而在后工业社会下,生产力基础上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已经告别了对物的原始的依赖,但人的自由思想依然被某种集团力量或是社会力量所控制,而隐蔽的控制的手段在于文化产品的输出,由文化工业所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深深的带有输出性质。这也表明当今的一些文化产品并不一定是符合社会成员普遍性真正需求的,甚至可能是带有极权主义色彩的依据其自身需要而设计出的符合自身利益的价值追求。从侧面上也体现出当今作为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子——社会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主体文化的自由意识与思维的疲乏现象,而建立属于社会个体的文化产品也是从消除人的自由思想束缚的必要手段,也意味着属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自信的新崛起。  

正如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文化自信,其逻辑起点是建立起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化理论。对于马克思而言,文化是在物质实践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总体性概念,文化代表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总体的历史演进。而文化自信的建立,正是属于代表着中国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追求的演进的一部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享受型向往意味着对于自我的自由意识的的要求,而这正符合文化的使命以及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这也从历史起点上解答了文化自信与自由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文化自信”正是代表着无产阶级自由思想文化的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构建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又是文化自信的领导者,因此从文化自信建立的实践者和领导者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必然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群众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彰显着在生活在社会主义各个角落下的自由人对于自我精神生活世界的发现、丰富与满足。这也从理论建构的角度中阐发出文化自信与自由意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文化自信释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在中国五千年传统历史中自由思想的文化精髓一直伴随着历史的长河中演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象,抛却它们的政治目的,生动地诠释出了思想自由的场景,儒家注重“仁”的追求,道家重视“规律”的遵守,墨家对于“人”的关怀等。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杰出的的思想家所阐述的理论立足点在于人的自由思想,而现代文化自信的倡导则意味并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让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引领人的自由思想的发展,这也从传统内容及其吸收传承上诠释出文化自信与与自由思想之间的关系。  

文化自信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与思想引领性。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到如今文化自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丛林之中已占据一席之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性规划与发展已逐步进入全面、持久、系统性的时代。从代表性这个角度讲,文化自信的倡导也由其本身的核心内涵所决定。习总书记所倡导的文化自信,其文化的核心是让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让中国文化引领人民群众的发展。因此,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下,文化自信便更好地诠释了人的自由思想的要求与发展,为今后如何建构人的自由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译文出版社.  

[3]弗洛姆:《逃避自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  

[4]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易舜,张万强.异化劳动.共产主义.人的自由[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5).  

[7]马晋,耿建军.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论———从《资本论》到《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8]李倩.马克思早期异化劳动理论及现实启示[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9]漆思,张爽.类本性理论的当代观照与人性自觉[J].江西社会科学,2013(6).  

 

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李志灿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思想贯穿马克思的一生,我们可以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早期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就表明了一生的志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中期,《共产党宣言》中“代表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晚期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谈及未来社会形态时,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不仅仅关注“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的问题”就是异化劳动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私有财产,解决之道就是共产主义。  

一、私有财产与人的问题

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又导致了人的进一步异化的结论。所以是私有财产根本上导致“人的问题”的出现,并且由“异化”表现出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异化及人的悲惨处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人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人的问题”在物质上表现为无产阶级普遍的、绝对的贫困,在精神上表现为他们的主观精神状态的恶化。在手稿中,异化劳动的前两个规定(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的异化)说明了在异化状态下绝大多数工人都处于贫困的生活之中,而且这种贫困是持续不断的贫困;众多无产阶级工人面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时,陷入绝望的工人们不得不用宗教来麻痹自己的精神。第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问题”还表现为由于贫困等原因所导致的道德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马克思指出,贫困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贫困必然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产生(公妻制的问题,金钱观,为了金钱不顾一切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制度的约束)。第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是普遍的,这种普遍性与资本的本性是相关联的,即与私有财产的属性紧密相关。第四,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社会关系”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对立。这种绝对对立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这样,劳动生产了高楼大厦,工人却住的棚舍;劳动生产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却使工人变成了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的东西只能归资本家,工人是一无所有的。

二、马克思对其他形式共产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加剧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出现,至于如何解决人的问题,随后马克思又在手稿中提出“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的客观矛盾的发展中得出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结论”。这样一来,人的问题的解答实际上就是对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本质的论证说明。  

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马克思首先对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第一种共产主义形式是“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它的本质就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私有财产力图把自己设定为积极的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粗陋共产主义”在它的最初形态中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其表现形式包括平均主义和公妻制。  

“粗陋共产主义”积极扬弃私有财产,但却把私有财产作为客体来考察,没有从主体上把握私有财产的本质,因而就不能克服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其实质不是消灭私有财产,而是要求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即通过均分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拥有者之间的不均衡性,以实现私有财富的共产化。这种私有财产的共产化,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私有财产平均主义的欲望和对别人富足财富的嫉妒。此时的人们将物质的直接占有看作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粗陋共产主义”为了达到私有财产的共产,主张将不能被所有人所共产的私有财产全部消灭,没有看到私有财产在人类历史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这种对私有财产的否定,根本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推动不了历史的进步,而且阻碍了整个文明世界的发展。“粗陋共产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公妻制。在马克思看来,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其实质就是把妇女从排他性、独占性的私有财产形式,转变为私人拥有的共有和共用财产,实际上就是把妇女看作物的形式。这种公妻制体现了“粗陋共产主义”将妇女作为共产的相当粗陋和毫无思想的卑鄙性,忽视了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解放。  

因此,这种共产主义的实质只不过是把私有财产所代表的私人占有普遍化了,也就是说,只不过是每个人都是私有财产的占有者,而没有真正克服私有财产的私人性质。  

第二种共产主义形式是“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与其他空想社会主义相比,这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追求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还要实现人自身的解放。但是,这种形式的共产主义“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了解需要所具有的人的本性,所以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是由异化劳动创造的,私有财产背后体现了劳动者与异己的占有劳动者产品的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政治性共产主义”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消极作用,仅仅把私有财产看作是社会异化的根源,没有看到私有财产对人的积极作用。实际上,私有财产是产品在满足人自身需求基础上产生的剩余,它促使人类生产发展到新的阶段,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无论是人的自然本性的需要,还是消灭异化劳动和剥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  

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粗陋共产主义”和“政治性共产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  

(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通过批判各种共产主义思潮,指出以往的共产主义虽然已经理解私有财产的概念,但这种理解仅仅停留在私有财产的“实体”上,并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即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劳动发生了异化,导致了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自己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异化的存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压迫、不平等及阶级斗争的存在,导致劳动者在异化中成为商品的附属物,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造成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又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结果,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异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时私有制又导致了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为异化的消灭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资本主义通过异化的形式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剥夺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加剧和阶级矛盾的加深,必将引发社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异化也会随之消失,异化的财富也将为共产主义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劳动者也将重新成为自身和社会真正的主人。因此,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并非全盘否定私有财产,而是在肯定劳动和财富本身的基础上,对私有财产所造成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即人的自我异化进行批判和否定。  

(二)共产主义是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财富的最大满足,实现资本的增殖。生产的结果只是把人当作一种异己的对象来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与异己的物的关系,体现了人对自身本质的丧失。所以,“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至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可见,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一切需求都被私有财产所支配。因此,要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就必须消灭私有财产,扬弃自我异化。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打碎人与人之间纯粹的利益关系,达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达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三)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复归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存在,人在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的本质,造成了与他人、与社会的对立。因此,人要占有自己的本质就必须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实现人向社会的复归。通过对精神方面的宗教异化扬弃和对物质方面的现实生活异化扬弃,实现共产主义“从宗教、家庭、国家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打破了束缚人的本质的腐朽力量,实现了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建立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但这种和谐即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积极扬弃的过程,既要抛弃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消极方面,又要合理利用其积极方面,为共产主义积累极为丰富的社会财富,以完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对人的本质的彻底占有,真正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  

(四)共产主义真正解决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存在,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被剥削和压榨的程度就越大。工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是不自由的,不仅无法占有劳动产品,而且在产品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成了被奴役者,造成了工人与他的劳动对象相分离甚至处于敌对状态,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相分离、相对立。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消灭,劳动者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中,所生产出的一切产品都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自然界已经成为人活动的对象和满足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对象。因此,人们在自然界的改造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实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共产主义是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运动,是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基础上的人的实践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产生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压迫也随之消亡,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不仅归劳动者自己支配,而且也为他人提供了享受和发展的源泉,充分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满足了人性的各种需要,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消除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上一页 [1] [2]

上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四期知津读书会 下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二期知津读书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