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学术成果

[党的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初探

2021年11月30日 13:24 庞庆明 点击:[]

乡村文化是指乡村居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认知模式、行为方式、处事原则、理想追求等观念体系。这一观念体系构成了乡村居民的精神依托,并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世代传承。如果说古代乡村文化与庙堂文化遥相呼应,那么现代乡村文化则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得益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魂,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标识的实践理性和交往智慧。寻回乡村文化基因,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使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到村民生活中,把乡愁留住,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增强乡村对人才吸引力的重要一环。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土壤中。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为世人留下了安土重迁、耕读传世、仁爱孝悌、克勤克俭、敦亲睦邻、笃实诚信、守望相助、谦和好礼等农耕文化遗产。应从修身、交往、治理等方面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守好文化之根,铸牢精神之魂。一是农耕文化中的耕读传家、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等价值观,有助于破解乡村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文化发展困境。二是农耕文化中的敬业乐群、乐善好施、以和为贵、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等价值观,可起到解决民间纠纷,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三是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思想,如“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的治理观,有助于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建美好生活家园。此外,让传统农耕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在广大乡村薪火相传、与时俱进,还需要家谱家训、节庆礼俗、村规民约等承载形式的引入。

乡村文化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引领。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革命优良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点,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文化滋养,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文化力量源泉。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一要大力创作以农业农村为背景的红色优秀文艺作品,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并使广大村民通过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真正起到启迪智慧、提升觉悟、震撼灵魂、引发共鸣的效果。二要加强对革命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和弘扬,为广大村民树立标杆和榜样。三要以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的各类资源要素,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特别是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持续强化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乡村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宣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它源于人民,服务人民,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并具有融会贯通、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乡村创造先进生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人才吸引力、形成村民凝聚力,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没有先进文化的支撑,村民的文化生活难以丰富,基本文化权益难以保障,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难以形成,农业、农村也难以高质量发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化人”,塑造新时代村民的“精气神”,一是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文化体系。二是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文明乡村创建示范活动,引导、带动更多村民开展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尊重村民文化振兴主体地位,提高其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依法保护其在文化家园建设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让村民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全力提振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三是基层政府在提供兜底性基本服务基础上,应根据乡村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求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四是广大文艺工作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创作和传播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只有真正回答时代之问和村民之问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起到启迪思想、温润心灵、引领风尚、成风化人的作用。五是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跨城乡、跨区域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先进文化各要素有机衔接。特别是通过发挥城市先进文化的集散和辐射功能,形成一种新的先进文化生产力布局,为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留住乡愁,增强村民精神力量,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切实把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

(作者系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上一条:张梦涛: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下一条:我院教师韩敬梓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获准立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