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专业设置 >> 正文
专业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5年修订)

2025年09月17日 10:13  点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级学科代码:030501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学科概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教育教学的实践和规律,其根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中强调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继承与创新、科学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形成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涵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6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表达,是关于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在分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重点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最新成果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

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甘肃省重点学科。2023年获批甘肃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获批第三批新时代甘肃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创建单位。

二、培养目标

以培养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为目标,面向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等工作部门,培养能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最新成果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认识社会历史与现实问题,并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该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继续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容。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面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分析和把握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规律并解决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从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含休学)。具体制度参见《兰州财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1.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与专业选修课。具体课程设置见附件1《课程设置计划》。

2.所修课程须考核合格(公共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60分及以上为合格,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学科与专业选修课70分及以上为合格)后方能取得学分。

3.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不少于2门本学科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应在第一学年全部完成。

4.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公共选修课程。

5.与课程匹配的专业阅读书目见附件2《专业阅读书目》。硕士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从中选择重点阅读书目。

(二)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0学分,实习实践、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共6学分。

六、科研训练环节

该环节3学分。

1.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报告)、学术会议、组会、课题研究等学术活动,获得1学分。

2.在导师指导下撰写文献综述、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等,或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关于科研成果要求其中一项的,获得2学分。

3.硕士研究生获得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可以直接获得3学分。

七、实习实践环节

该环节按学校有关规定实施,1学分。

1.硕士研究生参加学院组织安排的实习实践活动获得学分。

2.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校有关文件认可的学科专业竞赛获得优秀奖及以上的,可以直接获得学分。

八、中期考核

学院成立中期考核工作组,具体负责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组织、管理、测评等工作。

主要考核内容:

1.思想品质考核,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考核。存在负向表现的,中期考核不合格。

2.课程学习考核,包括研究生课程学分及成绩的考核。

3.科研训练与能力考核,包括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的考核,评估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创新能力考核,包括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科专业竞赛等方面的考核。

学院中期考核工作组在对以上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的基础上,做出中期考核通过、不通过的结论。

九、学位论文要求及过程管控

学位论文培养过程包括开题、预答辩、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匿名评审、答辩等环节。相关工作按照学校最新版《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评审及答辩管理办法》《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执行。

十、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修满学分,完成必修环节,中期考核合格,并完成科研、实践、学位论文开题等培养环节规定的要求,颁发兰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计划

培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合计

开课学期及学分

开课单位

备注

必修

公共基础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5学分

英语

48

3

3





外语学院

学科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48

3

3





马克思主义学院

7学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必修课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8学分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选读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题研究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选修

学科与专业选修课

中国哲学原著导读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5学分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专题研究

32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共选修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4门选修1门

《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16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32

2

2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不少于3学分,不多于6学分

经济学说史

32

2

2





经济学院

管理哲学:理论与实践

32

2

2





工商管理学院

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专题

16

1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Python语言基础与应用

32

2

2





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

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

16

1

1





农林经济管理学院

中外人文社科经典原著选读

32

2

2





商务传媒学院

第二外语

32

2

2





外语学院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32

2


2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资本市场信息披露

16

1


1




会计学院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运营管理

16

1


1




金融学院

一带一路经贸法律制度专题 

16

1


1




法学院

人工智能基础

32

2


2




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学院

税收理论与政策

16

1


1




财政与税务学院

中国传统艺术鉴赏

32

2


2




艺术学院

跨文化商务沟通

16

1


1




外语学院

数据技术应用概论

32

2


2




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公共政策分析

16

1



1



公共管理学院

职业素养与行为礼仪

16

1



1



商务传媒学院

语言与国家

16

1



1



外语学院

科研训练


3








实习实践环节


1








中期考核


1








学位论文开题


1








最低学分要求

36

 

备注:研究生在确定选修课时,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尽可能保持与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一致性。
















专业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胡锦涛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17;2020;2022.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0]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1]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2]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王伟光.新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4]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5]张一兵.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6]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7]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18]吴根友,秦平,刘乐恒.中国哲学原著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

[19]靳辉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0]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2]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

[2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6]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7]洛克.政府论[M].朱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8]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7.

[30]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1]笛卡尔.哲学原理[M].张卜天,鲁博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4.

[32]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6]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8]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39]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0]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1]弗朗茨·梅林.马克思传[M].胡晓琛,高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

[42]戴维·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45]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陈高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5年修订) 下一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5年修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