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ConspectusofChineseModernHistory |
课程类别 |
通识教育课 |
课程编号 |
111420003 |
学时数 |
34 |
归属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授课对象 |
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 |
完成人 |
张静 |
职称 |
副教授 |
审定人 |
魏贤玲 |
完成日期 |
2017 年 9 月 29日 |
课程简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后设立的一门新课程,本课程集中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2015年间近180年的历史,共分三编、十章内容。 这门课程主要是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具体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基本任务。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校从2007年秋季开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经过十年课程教学和学科建设的积淀,教研室汇聚了一支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广受学生好评。 |
|
|
|
|
|
|
|
|
|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国情;懂得“四个选择”: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选择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就决定了本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所承担的不是单纯的历史教育的功能,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具体来讲,通过这一门课的教学应当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也就是现代化这两项基本的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也就是说,要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和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政治代表的政治的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主义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和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重点与难点】本综述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性质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2.1840—1919年的中国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讲述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重点:①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②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压迫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以及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教学重点:①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②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①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②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新政
二、洋务新政失败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思想启蒙及其意义
三、戊戌维新运动夭折的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如何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 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②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国
二、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1919-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重点与难点】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三种建国方案;重点是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难点是两国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4.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19—1949年的中国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标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教学重点: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②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李大钊与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二节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一、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标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①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 ③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大革命失败与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路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及其挫折
二、“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二、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三、整风运动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重点:①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③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①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 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与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中国的全面抗战
一、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二、“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
三、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人民战争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与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目标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①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②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 ③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④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①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与民主党派的活动
四、国民党统治的经济、政治危机
第三节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
一、中间路线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二、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
下编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了解1949-2005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重点与难点】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以及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实践中受挫;难点是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时分配】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的外部世界及其变化
1.战后的冷战格局与民族解放运动
2.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从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从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从发展新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四、基本历史线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标志
2.1949—2005年的中国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学时分配】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其过渡性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
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二、对私营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三、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以及在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②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第二节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
第三节探索的成果,建设的成就
一、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大原则的提出
二、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
三、经济、科教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高
四、大国地位的初步确立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
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教授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以及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
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节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包括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
四、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的实施
第三节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积极稳妥地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
三、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三、使用说明
1.鉴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效地安排教学实践、观看红色电影等教学实践环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尽量避免枯燥的讲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本课程的考试建议建立题库,实行统一考试。目前成绩评定采用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和平时考核、考勤、期中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即该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平时的考勤、作业、观后感、实践报告等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期中考试占20%,以课程中的主要问题为考题,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完成。期末考试占60%,重在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解、运用基本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
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版
5.《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版
6.《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版
7.《中国现代史》,陈廷湘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