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发展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陈碧娴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等领导共产党人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注入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宗教问题,推进宗教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宗教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其与一切旧的宗教思想划清界限,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无产阶级的宗教观。
1.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确立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通过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而提出的。费尔巴哈在1841年出版《基督教的本质》,以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站在人本主义思想的高度对基督教进行批判,提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其缺陷是脱离了真正的人的社会实践,想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费尔巴哈宗教观基本内核的同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宗教观。
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初步形成。1845年马克思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观,指出其宗教观是抽象的,科学地分析了宗教的本质。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7年的《共产党宣言》,他们两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自己的宗教思想,这两部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式问世。
2.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人创造了宗教。一方面,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这一观点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处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且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国家和社会才是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因为人是人的世界,是国家和社会。所以人创造的宗教应该进一步理解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宗教。
第二,宗教是社会存在虚幻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条件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所以宗教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看不到自己的力量,生活贫困潦倒。他们为了摆脱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幻想着能有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反的精神世界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以寻找精神的慰藉。但这个精神世界里的一切东西都是虚幻的,是由人们主观臆造的。
第三,宗教是一种代表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语言中指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用精神手段去控制人民,影响群众的首要的精神手段依然是宗教”。在阶级社会里,被统治阶级辛劳穷困一生,他们只能把宗教当成自己精神的依托。而统治阶级却把宗教当成自己政治统治的工具,以此压迫被统治阶级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也正因为其阶级性,使得宗教得以存在并发展。
第四,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宗教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它为了适应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变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1867)中指出,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合理,只有社会物质生活变为自由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下,宗教才会揭去神秘的面纱。但这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只有消灭宗教的物质条件具备,并且通过无产阶级创造一些条件——进行社会革命实践活动消灭阶级和剥削,通过政治革命获得经济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在思想上消除人们的宗教观念并消灭宗教。因为在那里,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条件极其丰富,人们无需寻找精神的慰藉。
(二)列宁的宗教观
列宁的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列宁对宗教的批判更彻底、更直接,并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了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为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1.列宁宗教观的确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深受封建宗教传统的影响,致使东正教会与资产阶级勾结抵制无产阶级革命。1905年,列宁撰写了《社会主义和宗教》,对东正教会与资产阶级勾结抵制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革命与宗教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1907年,俄国出现了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派别,神秘主义再次滋生,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写了大量有关民族宗教问题的文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列宁又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来一系列在宗教问题上的方针政策。形成了具有俄国特色的宗教观。
2.列宁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列宁的宗教观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在阶级社会宗教的根源是社会根源。被统治阶级没有力量同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就会产生对死后幸福生活的向往。这是在阶级社会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在《社会主义和宗教》(1905)中,列宁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强调宗教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工具,宗教还教导人们要在人间受苦,以换来生的幸福。在精神上以此来麻痹人们的心灵。
第二,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列宁在《社会主义和宗教》中阐明,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只是针对国家而言,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上领导人民群众,首先就要同宗教作斗争,反对一切利用宗教愚弄工人群众的行为。列宁在《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1909)中再一次表明,社会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就是要把宗教当成党的事情,反对俄国机会主义者像德国人一样曲解恩格斯的话,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纯洁性。
第三,明确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原则和政策。
首先,实行教会与国家、学校相分离的原则。俄国本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斗争,就要教会与国家、学校分离。而且,国家不会出资供养宗教的教士,也不会资助任何一个宗教。
其次,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告贫困农民》(1903)中列宁表明,“社会主义政党要求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完全自由信仰地随便信仰哪种宗教的权利。”“一切宗教,一切教会,在法律面前应该是一律平等。”在《社会主义和宗教》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一观点。
最后,实行对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的政策。对于宗教,决不能任其自流发展,必须作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和宗教》中,列宁强调,对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的工作之一就是出版科学书籍。无产阶级政党要用思想武器——书刊和言论来跟宗教迷雾作斗争,要坚持不懈地使劳动群众实际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为此就要进行无神论宣传和提高群众觉悟,但同时要注意避免伤害信教者的感情,避免加剧宗教狂。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情况,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并不断积累经验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过程。其取得的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邓小平理论中的宗教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教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宗教观及其最新成果——习近平关于我国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中,首次将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取得的成果可以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两个部分。
(一)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
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初阶段,是党的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态度出发,根据我国不同时期宗教问题的不同反映,结合不同的革命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创造性地与中国革命实践和宗教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富有中国反帝反封建特色的宗教理论和政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
1.毛泽东的宗教观
早期毛泽东深受母亲的影响,信奉过佛教,而且对佛学很感兴趣。但是,在接触了现代科学之后,开始对宗教信仰产生动摇,转而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宗教观。并在毛泽东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宗教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中国宗教问题的政策。
第一,引导人民群众反宗教的斗争服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在旧中国,由于人民群众深受鬼神观念的影响,严重影响人民的思想活动。同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剥削阶级依然把宗教当成他们压迫人民的工具。所以在大革命时期,破除人民群众对宗教的迷信极其重要。但是对宗教的斗争必须要服从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放在首位。这一思想为我国的反宗教斗争作了明确规定。
第二,宗教问题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共产党人可以同宗教界人士建立政治上的统一战线。共产党为了抗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只是在政治行动上建立统一战线,决不能出现在思想上同宗教界建立统一战线。这与思想信仰有着原则上的差异。
第三,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毛泽东对于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十分重视。他认为,正确对待信教群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根本性问题。在《论联合政府》(1945)中,毛泽东通过与国民党的政策相比较,提出人民群众的信仰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
第四,对于信教群众要做具体的阶级分析。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搞清楚革命的对象。信教群众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必须对信教群众进行阶级分析,分清敌友,以免出现“一刀切”,在革命中犯错。
2.毛泽东思想宗教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结束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但在宗教方面,国内外反对势力依然利用宗教在中国实行破坏活动。所以毛泽东、周恩来、李维汉等人针对我国宗教的实际问题,提出关于宗教问题的观点、方针和政策,使得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趋于成熟。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尊重和保护人民宗教信仰自由是党的基本政策。特别在解放初期,毛泽东强调对于西藏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恪守民族宗教政策。后又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明确为党对待宗教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其次,继续保持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多次强调我们党要在政治上同宗教界保持统一战线。在西藏解放前夕,毛泽东充分尊重、团结西藏政教领袖,希望汉藏人民团结,共同促进西藏的解放。再者,毛泽东还强调要培养宗教界知识分子,让他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最后,决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待宗教。在《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的矛盾的问题》(1957)中,毛泽东指出,用行政命令和强制的手段来对待思想问题不但无效而且有害。决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让人民不信教或信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非常重视我国的宗教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如:宗教将会长期存在、宗教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宗教由中国人来办以及谨慎对待我国的宗教改革等思想。李维汉对我国宗教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如他经过自己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宗教问题的特点为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这些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对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的宗教理论的概括,包含了党对宗教属性、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认识,以及党认识宗教属性、处理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核心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1.邓小平理论中的宗教观
邓小平关于宗教问题的思想和党中央对宗教工作的推进一起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宗教观。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具有重大贡献。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在全面纠正以“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拨乱反正的同时,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同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党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标志着党关于宗教问题理论和政策走向成熟。使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得以恢复和发展。
邓小平的宗教观主要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拨乱反正时期。如: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全党要高度重视宗教问题、肯定宗教人士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对外开放中对中国做出的贡献以及强调不搞“宗教热”。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新定义宗教。1982年中共中央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明确指出,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因为宗教包含有其信仰、感情、仪式和组织等因素,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全面分析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将长期存在的原因。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是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恐惧,而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初期,宗教在阶级社会的社会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宗教还将长期存在?19号文件从“四个由于”来分析。其一,由于人们受旧思想的影响颇深,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其二,由于人们受某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彻底摆脱对宗教的依赖;其三,由于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以及科、教、文、技等的高度发达还需要长久的奋斗过程;其四,由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以及受一些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宗教也不可避免地还会长期存在。因此,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全党应该全面认识其存在根源。
第三,阐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基本政策。19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了重大改革,我国宗教的状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解决宗教问题,实际上主要是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以,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任务是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和巩固各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文件还指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长期政策,是一直要贯彻执行到将来宗教自然灭亡的时候为止的政策。这一基本政策是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宗教国情提出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从而为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宗教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教观
从1989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是江泽民多次谈及宗教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做了重要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教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基本形成。其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课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教观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眼全局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江泽民在《论宗教问题》(2001)中明确地把宗教工作定位为全党、全局的工作。他要求党无论是做好国内各项工作,还是开展对外工作,都要密切关注宗教问题。
第二,充分肯定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大信教群众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1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曾对我党处理同宗教界朋友之间关系的原则问题中明确规定,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特别是在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代表党和政府再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广大信教群众的合法利益。信教群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是把我国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的前提。
第三,提出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江泽民用“四句话”概括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方针。(1)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993年,11月7日,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宗教问题,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随之成为正确处理我国宗教问题、做好宗教工作的主要原则和方向。江泽民指出,“相适应”就是不要求宗教徒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2001年12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相适应”课题与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作为党和政府要支持宗教界人士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与各族人民共同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第四,肯定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两重性。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宗教作用的深化。江泽民认为,我国宗教与我国文化相交融,宗教道德中弃恶扬善的内容,对稳定信教群众的心理具有积极作用。但肯定宗教的积极作用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分夸大。社会主义社会要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
3.科学发展观中的宗教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要求,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做了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宗教观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全党对宗教问题的认识。胡锦涛在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宗教关系是涉及国家全局的重大社会关系,要求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强调在新世纪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一以贯之,科学认识和处理现阶段我国的宗教问题,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全党对宗教问题的认识。
第二,重视宗教的群众性和加强培养高素质宗教人士队伍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胡锦涛为领导的党中央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对宗教的群众性作了新的诠释。群众性是我国宗教的特点之一,解决宗教问题也是解决宗教关系问题。加强培养宗教人士队伍建设,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关键环节。处理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培养爱国宗教团体和高素质宗教人士,以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是全面推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体现和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三,颁布《宗教事务条例》。2004年11月30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426号令发布《宗教事务条例》,并于2005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是宗教法制建设的新体现,标志着我国宗教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宗教事务条例》坚持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重,坚持依法办事与做好群众工作的结合。
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对宗教理论方针又作了进一步深化。如:肯定“五大关系”(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全面贯彻宗教基本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等。
4.习近平关于我国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
新时期我们党在宗教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这一理论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信教群众、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组成部分。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要善于用群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做好宗教工作,即切实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还要注重对信教群众的引导,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这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的主要方式。
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他强调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调动信教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同时,要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和宗教的文化价值,引导宗教为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而服务。
(2)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必须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同时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这是做好宗教工作的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党员干部要“做坚定的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我国宗教关系的内涵,指出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坚持各宗教一律平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
(3)以中国化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导”为方式贯彻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表明,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必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宗教工作的目的。我国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长期性和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王作安在2018年全国宗教局长会议报告中进一步指出2018年宗教工作的总体要求,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传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着力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着力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宗教界自身建设,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导”的根本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之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积极传播其思想,在工人阶级中得到广泛认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苏联的传播中却历经坎坷。因为俄国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俄国传播“无神论”非常艰难,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上与资产阶级统治和封建教会进行革命斗争,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在随后又出现了寻神派和党内的造神派,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有所动摇。在斯大林时期,他大搞个人崇拜及其经济模式的弊端,导致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出现严重危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随之也受到冲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中也有曲折。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随之发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并形成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宗教观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党的宗教政策。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出现严重的个人崇拜现象,宗教方面“左”的错误也存在发展趋势,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出现畸形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破除“左”的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宗教条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宗教观,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的领导人在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第二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的宗教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教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宗教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成功地指导我国宗教工作的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宗教观。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过程中,一直注入新的内容,对新时期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中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在理论层面,首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马克思、恩格斯眼里的宗教是虚幻的存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的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关于宗教的发展规律的阐述是高度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宗教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不能人为地采取强制手段来消灭宗教。只有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才能让宗教观念慢慢从人民的心中去除。这些理论促进了党对于宗教工作的健康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其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信仰自由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创立以来就宣传要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中国共产党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将其写入宪法。其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大课题。
在实践层面,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广大信教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过程中,特别是习近平关于宗教工作的基本思想是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只有党做好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团结信教群众,才能引导宗教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3、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七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士菊.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任杰.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10]吕大吉,高师宁.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1]龚学增主编.宗教问题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龚学增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研究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13]牛苏林.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思想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14]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
[15]何虎生,张杰.论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从《社会主义和宗教》浅析列宁的宗教观
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马民杰
俄国1905年革命,是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沙皇政府枪杀工人引起的。第一次建立的工人代表苏维埃由于缺乏统一行动,起义被各个击破,革命失败以后,随着经验批判主义的日益盛行,复活宗教的活动也日益猖獗。当时的俄国国情及社会主义运动和宗教的密切关系, 决定了列宁自19世纪 90 年代初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 在其全部的革命生涯中, 十分重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宗教问题。列宁社会主义宗教观的形成是从其中学接触马克思主义开始,从其开始学习、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开始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再到主要完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解决共产党党员的信教问题等经历了三个漫长的阶段。
列宁的社会主义宗教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其对无产阶级政党应当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曾写道:“国家不应当同宗教发生关系,宗教团体不应当同国家政权发生关系。”此外,列宁对社会主义宗教本质的理解与阐述并不是排斥宗教,而是随俄国特定社会环境对立和缓和交织发展,强调其具有特定的时间性和局限性,同时,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思想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南。
列宁《社会主义和宗教》的主要内容
列宁社会主义宗教观全文共13段,第一段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仍然是一种奴役制”的描写;第二段论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及其现实表现;第三段描写了 “社会主义为觉悟的工人驱散着宗教的迷雾”;第四至五段则交代了“政教分离”的要求;第六段阐明“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第七至九段说明“我们党纲的基础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第十段则表明“消灭宗教产生的根源——阶级压迫是目前的中心任务”;第十一段则表示“不在党纲中宣布无神论是为了团结更多的无产者”;第十二段交代了“决不能煽起宗教仇视,分散阶级斗争的注意力”;第十三段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最终消灭宗教产生的根源”。现将这些内容主要概括并阐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和宗教本质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压迫必然导致对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社会屈辱和精神愚昧,并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列宁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即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劳动群众受到社会的压制,面对时时刻刻给普通劳动人民带来最可怕的灾难、最残酷的折磨的资本主义捉摸不定的力量,他们觉得似乎毫无办法,这就是目前宗教最深刻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力量像一堵围墙把人们围困在里面,人们总是逃脱不了这个社会的剥削、压迫和束缚。列宁写道:“宗教是人民群众所普遍遭受的种种精神压迫之一,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并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由此可见,列宁所论述的宗教产生的根源除了社会根源外,还包括了人们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看清控制资本主义的“捉摸不定”的力量从心理上产生对此的崇拜和祭祀。
列宁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封建沙皇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宗教不仅对广大信徒进行经济上的剥削,还从精神上压迫并奴役他们。“宗教是一生为他人干活而又深受穷困和孤独之苦的人民群众所普遍遭受的种种精神压迫之一。”“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廉价地为整个剥削生活辩护。”宗教就犹如 “鸦片”、“劣质酒”一样对人民的思想进行“麻醉”,使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判断,并安于现状,听天由命。
2.阐明了社会主义政党对宗教的态度
列宁指出对国家来说,宗教应当是私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有充分自由信仰任何宗教,或者不承认任何宗教,就是说,像通常,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那样做一个无神论者。在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并不是私人的事情,教会与国家完全分离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向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教会提出的要求。
列宁对宗教信仰自由的阐述完全遵从辩证法。他认为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并在一定的范围内承认宗教是私人的事。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干涉国家发展,列宁指出:“国家不应当同宗教发生关系,宗教团体不应当同国家政权发生联系。”主张“政教分离”,不能把宗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果把宗教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进行政治与教会分离,就会出现“教会农奴般地依赖于国家,而公民又农奴般地依赖于国家教会。” 除此之外,针对个人信仰与个人权利而言,列宁主张一视同仁地、不分高低贵贱地对待所有信教群众,他指出:“在公民中间,完全不允许因为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一样的现象。这些充分表明了教会与国家完全分离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此外,列宁还用:“应当宣布宗教是私人的事情。”这句话来表示社会主义者对待宗教的态度。而作为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把宗教信仰认为是 私人的事情。列宁把这一观点延伸到意识形态中,并强调:“思想斗争不是私人 的事情,而是全党的、全体无产阶级的事情”。
3.分析了社会主义政党的宗教策略原则
列宁分析了布尔什维克党党纲的基础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消灭宗教产生的根源——阶级压迫是目前的中心任务,不在党纲中宣布无神论是为了团结更多的无产者,以免煽起宗教仇视,分散阶级斗争的注意力。列宁认为:被压迫阶级为创立人间的天堂而进行的这种真正革命斗争的一致,要比无产者对虚幻的天堂的看法上的一致更为重要。
列宁根据马、恩关于无产阶级反对宗教迷雾的斗争要服从于争取社会主义的思想,结合俄国革命的具体情况,作了明确的阐述,他说:“我们决不能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应有的首要地位,对宗教的批判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强调不能让次要的宗教问题分散真正革命斗争的力量。他写道:“我们要永远宣传科学的世界观,,我们必须跟某些“基督教徒”的不彻底性进行斗争。但是这决不是说,应当把宗教问题提到它所不应有的首要地位,决不是说,为了反对那些很快就会失去任何政治意义、很快就被经济发展进程本身抛到垃圾箱里去的次要的意见或呓语,而分散真正革命斗争的、经济斗争的和政治斗争的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会最终消灭宗教产生的根源
列宁指出:“就国家而言,革命的无产阶级力求使宗教成为真正的私人事情。在将来已经肃清中世纪霉菌的政治制度中,无产阶级必将为消灭经济奴役,即消灭宗教对人类愚弄的真正根源而进行广泛的,公开的斗争。”
对列宁宗教观的科学认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的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加剧,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激烈并逐步形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俄国由于深刻的社会危机而成为欧洲革命的中心,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列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解决俄国革命中宗教问题的过程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列宁没有专门对宗教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而是紧密结合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宗教问题的关系,在传播、捍卫马克思主义,批判修正主义、唯心主义、宗教思潮的过程中,着重分析宗教的社会根源以及宗教维护旧制度的社会作用。
列宁的宗教观着重研究并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工人阶级政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政策,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又经历了苏维埃政权的最初年代,从而又承担了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解决宗教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法律的任务,并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条件下如何解决宗教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列宁明确提出并比较具体地阐述了对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教育的问题。
上述特点, 表明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俄国发展的新阶段。列宁宗教观的理论与实践在当时对于推动俄国革命的胜利,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列宁的宗教观是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的产物,它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目标下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他研究宗教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所阐明的工人阶级政党对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列宁的宗教观对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启示
列宁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又对宗教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给予过正面评价。我们党认为,在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仍然具有两重性,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习近平坚持和丰富了这一认识。一是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调动信教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同时也要注意抑制其消极作用;二是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三是重视宗教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强调,“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他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宗教问题出现的新变化,并做出了科学判断,为解决宗教问题指明了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时代内涵,是部署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现实依据。同时还指出,“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我国国情和宗教具体实际出发,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制定出来的。”最后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
总结新中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历史,至少有两条基本经验:第一,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第二,党对宗教的工作必须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这是贯彻宗教政策、处理宗教问题的根本目的所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保持这些基本经验,又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宗教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