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知津读书会

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二期知津读书会

2018年09月27日 16:53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马富玲 点击:[]

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 袁蓉 

一、《手稿》的主要内容 

《手稿》从一开始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到后来对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问题的关注,内容十分丰富。但从总体上看,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私有财产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存异化,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本质,也使这一制度下的工人、资本家、地主阶级处于的不同的经济地位。 

第二,私有财产是在人类的社会劳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私有财产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内在根据。 

第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私有财产被消除,人的本质得以回归,实现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有机统一。 

第四,共产主义的实现,异化的消除要通过劳动实践来实现。共产主义的出发点是劳动实践历史观,这一历史观建立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之上。 

二、《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马克思《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既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也肯定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新唯物主义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着重分析《手稿》中人、自然、社会三者辩证关系问题。 

第一,人与自然:无机身体与有机身体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围绕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以及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这两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无机的身体。”[1]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界对人的重要性。一方面,人的物质需要靠自然界来满足。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动植物等,或者直接作为人的生活资料被人所享用,或者通过人类的加工间接的被人所享用。另一方面,人的精神需求也要靠自然界来满足。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的加工使其成为满足人精神需要的产品。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和扩展,人类会有更多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只能从自然界中得到满足。这就说明,作为人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和人的有机身体一样重要,人若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像对待自己有机身体一样对待自然。 

其次,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一观点,但他却说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可见,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界的联系看作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这实际上间接地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这一观点。人作为自然界的有机身体,能以其特有的方式对自然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人和动物都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自然界,但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了区分,与动物相比人对自然的影响更为全面和深刻。正是因为有了人才使自然界中蕴含的能量发挥出来,自然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克思通过对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以及人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的论述表明: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人的生存要以自然界为依托,人的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因此,人不仅要爱惜自己的有机身体还必须要爱惜自己的无机身体,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社会: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把自然、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置于社会历史领域进行了考察,以此来说明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现实联系。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释。 

首先,社会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马克思在《手稿》中说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基础。一方面,社会不能脱离人的活动而存在。人为了生存必须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为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抵御自然灾害,人和人才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也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社会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没有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就失去了对象,人类社会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现实的人和自然只有在社会中才存在。就人来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社会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使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趋于完善和深刻。就自然来说,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4]这就说明,只有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才能理解自然界。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能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所以说,现实的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对人的价值必须放到社会历史过程中来进行考察。 

最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在社会中实现。社会是在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现实的人和自然只有在社会中才存在,这说明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现实的属人的自然界,人既生活在自然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不仅包含人与人的关系,也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自然的人化(自然不断获得属人性质的过程)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马克思在《手稿》中把社会作为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人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人和自然界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确认和实现。 

第三,实践活动: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才能建立起来,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建立现实联系的中介,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才得到丰富和发展,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和谐统一。 

首先,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类特性在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在根本性质上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人和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动物虽然能够实现对自然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仅仅是出于本能的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活动。相较于动物的生产来说,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界,自由的选择自己存在和活动的状态,使自在自然变为为人类所需要的人化自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和拓展,自然界的属人特征将会更加明显,自然界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人通过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的过程,人化自然也恰恰就是人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己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看作人本质力量的展示。显而易见,工业和工业的历史是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实现。这也充分体现了自然界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没有了自然界,人的实践活动就失去了对象,人的本质力量也无法实现,因此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 

再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不仅使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也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实现,这都离不开以实践活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实践活动使人和自然紧密的联系到一起,这不仅使自然有了现实的意义,也使人有了存续的可能性。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劳动实践关系,这就要求人在从事实践活动时,不仅要考虑人自身的需要,还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自然、人、社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行了论述。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实践活动是联系人与自然的中介,因此,无论是人还是自然都既不能独立于社会历史过程而存在,也不能脱离实践活动而存在。可以说,自然、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在社会中通过人的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6. 

 

资本与劳动异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曹媛 

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解释为现代劳动,雇佣劳动则是其具体形式。认为异化劳动是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中形成的,资本是异化劳动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与异化劳动的特定关系规定了资本运动的逻辑决定着劳动异化的逻辑,资本运动的趋势决定着异化劳动发展的趋势;资本运动的趋势和异化劳动发展的趋势是资本的自我否定、劳动的自我肯定;资本的自我否定与劳动的自我肯定是资本与异化劳动矛盾的最终解决,也是异化劳动的扬弃。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被发现并发表,它极大地震撼了西方思想界,也使得指责马克思主义为非人化理论的流言不攻自破。《手稿》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表现作了全面揭示,对工人非人化生存状态的根源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异化,劳动者同自己劳动活动相异化,同自己类的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1.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注意到,在私有制条件下存在着这样一种既荒谬同时人们又不以为奇的现象,那就是工人和他们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的大小不是成正比而是成反比。“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①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的生成物,是劳动的物化形态,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劳动产品却变成为压迫劳动对象的敌对的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接着写道:“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②这些后果都表明,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是对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2.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④。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这样人在劳动时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动物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的点到,:“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劳动对工人而言已经不是显现本性的活动形式,而是异化为造成自身不幸的一道枷锁。 

3.劳动和其他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带有人的族类的全部特征,人的族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能按照客观的规律去生产,但是由于劳动异己化变质,劳动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于是人的族类生活也就被异化了。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化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本质,变成维持他人生存的手段,这样,人就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而变成非人类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它不仅是生理的人,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一社会关系,社会本质也异化了。 

4.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就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异化劳动生产出了一个跟劳动不相干的,置身于劳动之外的别的阶层,它使得劳动成果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至于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人与人相异化则说明,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不仅工人而且包括与其相对立的资本家,都与合乎人的本质的真正的人的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异化得以实现的根源和条件。 

因为人生来具有互不相同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共产主义就是一个各尽所能的自觉的发达的社会,其他的任何社会制度都无法保证人的各尽所能,这是因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剥削阶级永远是站在劳动人民头上的,虽然形式不一样,程度不一样,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同的,由于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平等,就不会使每个社会成员各尽所能,从而达到按需分配,而要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程度发展和更合理的发展,就必须使人们的劳动异化,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从而,共产主义则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成员的觉悟愈加提高,就会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不平等,社会劳动就会越趋于由差异的,平等的,共同的劳动,正如列宁同志所说,不劳动者不得食,共产主义的形成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上一页 [1] [2]

上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三期知津读书会 下一条:学院研究生举行第四十一期知津读书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