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苑

学院举行第五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苑学术讲座

2016年10月12日 15:55  点击:[]

2016年10月11日下午,学院在段家滩校区图书馆六楼小学术报告厅举行第五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苑学术讲座。本期讲座由学院韩敬梓博士主讲,张静副教授主持。   

韩博士以《民族学人类学田野作业及反思——基于一个西北少数民族毒品受灾地区的田野调查》为题,从进入、文化冲击、建立和谐关系和理解文化四个阶段生动介绍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一般过程,并结合自己几年的田野调查体会谈了几点反思:   

第一,田野调查不能功利心太强,不能太着急,要以善良之心去与当地人交流。   

第二,在与报道人交流时要做到“话能说到别人心坎里,能触及人性中最柔软的那一面”。   

第三,生命无常,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一旦发现决不能错过,否则可能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   

第四,“没有早一刻,也没有晚一刻”的田野。没有早一刻,也没有晚一刻,就在2015年8月笔者深入了社区研究,开始了最具挑战性的田野调查——在曾经的贩毒村、曾经的寡妇村、曾经官方连一个钉子都插不进去的村落开始了此次田野调查。   

第五,本地人与“他者”在田野调查中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相对敏感的问题上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更是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同。本地人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比较好进入,但研究进入到一定程度就很难再深入下去,一方面因为研究者与当地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当地人也碍于研究者是本地人而对其有所防范。“他者”进入异文化中开展田野调查比较难进入,尤其是开展毒品问题的相关研究更是难进入,但一旦与当地人成为朋友并取得他们的信任之后就能深入开展田野调查,“他者”成为当地人比较信赖的朋友和忠实的听众,同时“他者”的客位研究能不受当地人的制约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   

第六,田野情感在人类学研究中比较重要,在具有争议的问题的研究上更是我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民族学、人类学与社会学要得出相对理性的判断不同,情感倾向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的魅力之一。我们只有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理解了他们的理解方能解释他们的解释。我们和他们成为朋友的同时也会同情他们的遭遇,甚至对他们的生命历程感同身受。   

张静副教授就讲座作了总结性发言,我们应一同坚持与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加强真诚沟通与交流,肩负起重大的社会科学责任。   

讲座期间,几位老师就讲座内容谈了自己的认识,并与韩博士探讨了相关问题。   

学院研究生和部分老师参加了讲座。   

上一条:学院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苑”第六期学术报告会 下一条:学院举行第四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苑学术讲座

关闭